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政务> 正文

老北京述闻之名人故居⑥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

2021-05-17 09:35 北京政协

老北京述闻

《老北京述闻》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传承发展北京“四个文化”中心建设要求而策划的系列书。该系列书立足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定位,着重从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等方面,讲述北京人文故事,提炼首都文化符号,探讨首都文化的特点和传承。

全系列书共十二卷,分别讲述了北京三千余年历史中的历史典故、人文地理、营国故事、古都文脉、戏曲曲艺、风物民俗、胡同街巷、名人故居、京城会馆、饮食名馔、史籍志书、传说故事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等多方面。

今天为大家推送"老北京述闻之名人故居"第六篇《纪晓岚的阅微草堂》

我的六世祖名讳纪昀,字晓岚(1724—1805),是清乾嘉时期的大学者,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谥“文达”。以总纂《四库全书》和撰著小说《阅微草堂笔记》闻名于世。

关于纪晓岚在北京的故居,《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两处提到:

丁亥春,予携家至京师,因虎坊桥旧宅未赎,权住钱香树先生空宅中。(《滦阳消夏录》卷三)

余虎桥宅,为威信公故第。厅事东偏,一石高七八尺,云是雍正中初造宅时所赐,亦移自兔儿山者。南城所有太湖石,此为第一。余又号孤石老人,盖以此云。(《姑妄听之》卷一)

由此可见纪文达公在移家来京前已有旧宅。为雍正时岳钟琪故宅。这座故宅位于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前晋阳饭庄所在地。据沧州王敏之先生考证,纪晓岚在这所故宅居住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从11岁到39岁)约计二十九年,后期(48岁到82岁)约计三十五年,前后共住长达六十余年。

那么纪文达公去世以后,故居的命运又如何呢?清代黄安涛(1777—1848)在《真有益斋文编》载称:

癸酉(嘉庆十八年,1813年)秋仲,始偕舍人曾君琨圃蹴屋于宣武门外虎坊桥之侧,屋为前大宗伯纪文达公故居……文达裔孙割半见赁。中有类舫者,曰“岸舟”(据翁方纲题洗砚遗照诗自注,“岸舟”匾额为晓岚受业师汪由敦所书);有若堂者,曰“阅微草堂”。履声已遥,题署可识,盖文达昔年燕闲撰著之所,于斯在焉。

黄安涛在此居住了多久,另一半的归属又有什么变更,均无文献可考。

到了民国之初,纪氏的这座故宅,便屡易主人。为此王敏之先生于1986年专门考证:民国初年此宅(包括东西两院)为盐商刘姓所有;又卖给京剧艺人于连泉(艺名筱翠花);此后又为梅兰芳所买,办国剧学会和国剧传习所,曾租给富连成科班社长叶春善;后又为刘少白租赁做公馆。

已故知名学者刘叶秋先生(中华书局编审)曾撰文回忆:

先大父寿夫公(锡畴)于清末购得之,住眷属于西所,而将东所拆去重建,为会客读书之地。其分三院:第一院门道连接南房二间,西侧有绿屏门通西院。北房大厅两明一暗。庭中古藤一本,老干屈盘,矢矫如龙,花时浓荫满院。第二院北房大厅三间,前廊后厦,极为宏敞。东西两侧为走廊……

1 - 640?wx_fmt=png

纪晓岚故居内景

刘老描述的这座院落格局,就是现在晋阳饭庄剩下的平房部分。同时很明确地指出了当年晋阳饭庄西侧仍为故居的一部分,今已无存。刘老回忆在第三层院子以东,另有小跨院,东西两小院相通。东小院带廊北房三间,门道一间,东西各小阁一间,进深不过三四尺,是一供佛处。西小院则高台之上北房三间,台下东厢房二间,均甚矮小。此小跨院为纪晓岚故居一部分。晋阳饭庄以东相连者,过去为电报局,再往东是一个棺材铺,此两处即阅微草堂正房的旧址。刘老记得,儿时亲见“阅微草堂”旧额尚悬挂在东小院北屋门上,后来为直隶会馆取走。他还忆起,当年掌管会馆事务的恽公孚(宝惠)先生“每月遣长班来取租金,其后以有积欠,先生致函先祖催索,略云:‘阅微草堂后院租金,数月未付,请即掷下’”。刘老曾保存此信函。信虽然后来毁于“文化大革命”,但他认为阅微草堂故址于此处,目睹亲验,确实无疑。1986年晋阳饭庄于原地之东扩建一栋四层楼,电报局和棺材铺及其后小跨院的阅微草堂正房,俱在楼基之内。以上这些都是刘老的回忆。他还赋诗一首:

芳邻犹记阅微堂,前辈风流翰墨香。

几度海桑经世易,有谁能识鲁灵光。

我有一位忘年交,名为范玉昆。在20世纪30年代,他家就住在当年电报局旧址,其产权已属一经营湘绣的冯姓所有三进院,一进门过道东边为传达室,西侧为两间南房。进月亮门后,为北房三大间,东西房各三间,北房中间大屋有屏风,后边通往中院,与前院相同。第三层院较深,带廊北房三间,东西小阁房各一间,院内有大树、碎石。此处便是刘叶秋先生所言以前与东西两侧相通的小跨院,即“阅微草堂”旧址(当年还可隐约看到被砌堵的通向东西两侧的院门)。东侧棺材铺已易其主。

范老回忆:“30年代初,齐如山先生到我家做客,对先父亦言此院是纪晓岚故居正院。我们住的前院为会客处,最后院里很幽静,是阅微草堂,与刘文所述吻合。”据他回忆,当时西侧故居旧址内为北平国剧学会所用。学会理事均为社会名流,如李石曾、冯耿光、张伯驹、梅兰芳、余叔岩、齐如山等,学会出版过一些戏剧理论的书籍,并展览陈列数千件戏剧文物,还在院内建了戏台。那时院内的紫藤非常茂盛,形成一个自然的大天棚,清香四溢。一些文人、名角常常在棚下开会。据齐如山先生说,大家都对纪晓岚这位大学者非常敬仰,对其故居和亲自栽种的紫藤爱护备至,像梅兰芳、张伯驹、萧长华等许多名人都曾亲自浇灌管理过,不少人为这棵古藤倾注过大量心血。范老记得有件事对他教训最深。他说:“那时我才七八岁。有一次淘气,摘了紫藤花又折断了枝条,被萧长华先生看见批评了一顿,连传达室的老徐也挨了批评。家父知道后领我去赔礼认错,尽管我的父亲与萧先生、叶社主(叶春善)很熟,又是邻居,但出于爱护古物,还是不顾私情。萧老说,这棵古藤有一二百年了,活到现在这样真不容易。除了感谢栽它的纪晓岚外,还有不少人为它付出了心血,应该爱护古物。爱物敬人嘛!”范老先生回忆起这段往事,至今仍不胜万千感慨。1935年梅兰芳迁居上海,北平国剧学会大部分活动停止,仅陈列戏剧文物。1936年停办转给富连成。这里只是富连成社址的一部分,用作学生宿舍。著名京剧艺术家谭元寿先生回忆起来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自己的床铺在哪个位置。

纪晓岚故居位于现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号,2003年重修后改为纪念馆,对外开放

1949年以后,这里曾是运输公司、民主建国会的办公场所,后为宣武区党校所在地。1959年山西晋阳饭庄分店迁入,至今已有45年了。值得一提的是,这座饭庄除了具有山西面食的美味特色之外,更因为是纪晓岚故居,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到这里。像老舍、臧克家、曹禺、胡絜青几位先生,常常雅集于此,祝寿、赋诗、赏古藤。

2000年,北京市修建两广路,按照原规划这条路是一条直线,纪晓岚故居遗址正在大街路边,势必首当其冲,面临被拆毁的命运。此事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纷纷请示市政府,恳请保留故居。同年5月31日上午,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视察了包括纪氏故居在内的两广路上的文物单位,陈广文主席亲自带队。我也被邀请前往,心情忐忑不安。陈主席拉着我的手告诉我:“清远,这座故居政府已同意保下来了。”2002年初,政府将晋阳饭庄迁移至东侧的小楼,市里投资修复阅微草堂,建立纪晓岚故居纪念馆向社会开放,此事被列为该年度政府为百姓办的60件实事之一。(写于2003年 作者纪清远 系纪晓岚七世孙、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

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政协

扫描二维码 关注北京政协

责任编辑:张晓宇(QL0001)作者:纪清远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