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述闻
《老北京述闻》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传承发展北京“四个文化”中心建设要求而策划的系列书。该系列书立足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定位,着重从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等方面,讲述北京人文故事,提炼首都文化符号,探讨首都文化的特点和传承。
全系列书共十二卷,分别讲述了北京三千余年历史中的历史典故、人文地理、营国故事、古都文脉、戏曲曲艺、风物民俗、胡同街巷、名人故居、京城会馆、饮食名馔、史籍志书、传说故事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北京的皇城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等多方面。
今天为大家推送"老北京述闻之名人故居"第四篇《寻访京剧大师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先生一生,除去抗战时期移居上海和香港一段时期外,在北京住的时间最长,先后住过的地方计有七处。
从李铁拐斜街到芦草园
梅兰芳先生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0月22日诞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宅内。梅先生4岁不幸丧父,便由祖母和伯父抚养。
1900年(庚子)底,伯父梅雨田债台高筑,只好忍痛把李铁拐斜街老宅子卖掉,迁至宣武门外百顺胡同,租住宋家的几间屋,隔壁住的是杨小楼和徐宝芬(梅先生的姨父、琴师徐兰沅之父)两家。后来又搬至徐、杨两家的前院,同他们一起住了多年。梅先生便在那附近的一家私塾读书,私塾后迁至万佛寺湾,他又跟过去继续攻读。
1908年,梅兰芳先生的母亲病逝,年仅32岁。梅家移居宣外鞭子巷头条一所极小的四合房。次年,15岁的梅先生搭喜连成科班借台练戏,由伯父亲授《武家坡》和《玉堂春》等剧,并向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随茹莱卿练习武功。继而搭班在京演出,先后与谭鑫培等名伶合演,开始肩负养家的担子。
1912年,梅先生19岁时,梅家又搬到鞭子巷三条一所普通的四合院。上房五间,左手两间是祖母的住房,右手两间伯父伯母带着两位未出阁的妹妹住。梅先生住在左边厢房,对面是厨房,厨房隔壁就是养鸽子棚。外面靠大门的倒座是两间客厅和一间书房,开间都很小,经常有些爱好戏曲的朋友在那里向雨田伯父商讨一些音乐场面上的问题。伯父于该年去世,梅先生便开始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1913年,梅先生首次赴沪演出,在王凤卿大力提携下,他头一次被安排演大轴戏《穆柯寨》,受到观众的欢迎,遂崭露头角。也是在这个时期,就是在这所房子里他开始学习绘画,结识了王梦白、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汪霭士、陈半丁、齐白石等名画家,向他们学画。他们常来梅家欢聚作画。齐白石先生常来,梅先生为他磨墨,观他作画,有时还唱一曲答谢老师。
1916年,梅先生收入逐渐增多,遂在宣武门外芦草园典了一所比鞭子巷三条住所宽敞的房子。那是两所打通的四合院住房。上房是十间,南房也是十间。南房那部分除了一间是大门洞,一间是门房,最里边靠墙有一间堆放杂物之外,共余七间,外面三间打通作为客厅,里面四间也打通作为他吊嗓子、排戏、读书、画画的地方。他清早7点起床,放鸽子,喊嗓子,排演昆曲和新戏。白天要是有戏就去演出,晚上朋友来磋商有关业务上的事,每天的工作日程排得十分紧凑有序。在这所宅子里,他的艺术更趋纯熟。
西城区护国寺9号梅兰芳故居
京城艺术沙龙——无量大人胡同24号
1919年,梅先生赴日本演出,弘扬京剧艺术至国外,获得成功。此时他在演艺事业上已取得了很大成就。由于祖母把他抚养成人,他感恩图报,于第二年(1920年)买了东城无量大人胡同一处由七个院落打通,并修有荷花池、长廊、假山花园的大宅子,把老太太接入居住,颐养天年。翌年,原配王氏夫人所生的一儿一女先后夭折,她本人为了伴随梅先生出外演出,做了绝育手术。梅先生在家族里是兼祧两房的独生子,不能无后。遂由吴菱仙和罗瘿公介绍,经王氏同意,以同等地位的另一房夫人之名义,与吴菱仙老师的女弟子,年仅16岁的福芝芳结为伉俪,新房即设在新居的一端,一座新盖的西式两层洋楼内。福氏夫人先后生下五男四女,仅四人长大成人,即葆琛、葆珍(号绍武)、葆玥、葆玖。
此后13年内,无量大人胡同内梅先生的客厅缀玉轩成为人文荟萃的地方,真可说是京城的一处“艺术沙龙”。梅先生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就是在众多友人谈文论艺,臧否人物,上下古今,无所不及的氛围中,得到了熏陶和提高。他在这里编排了《霸王别姬》《洛神》《西施》《春灯谜》《太真外传》等新剧,还曾在花园里拍摄了《红楼梦》剧目的不少剧照,风采奕奕,留传至今。祖母和王氏夫人相继在这时期病逝。
梅先生当时已享誉海外,来京访问的外宾大都提出必定要看的一是故宫,再是梅剧,并拜访梅兰芳。于是他在这所宅子里先后接待过瑞典王储(即后来的古斯塔夫六世)夫妇、美国前总统威尔逊的夫人、日本著名歌舞伎表演艺术家守田勘弥和著名画家渡边、美国好莱坞影帝范朋克、意大利女歌唱家嘉丽—古契、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和著名画家难达婆薮、英国作家毛姆,以及众多国家的名人、学者及驻华使节。总之,国际友人来访络绎不绝,其中包括文艺界、政界、实业界人士和旅游团等。梅先生每月总要在家中举行接待茶会多次。当时军阀政府贪污腐败,拿不出外交交际费,均需梅先生自己出资筹备一切。招待时,所有用具都是纯粹中国式的,中式茶点用中国古色古香的精美杯盘盛装。为此他的客厅和书房逐渐布置得十分典雅考究。室内墙壁上挂着中国山水花卉的绘画,桌上及柜架上陈列着他搜集的精致古玩、玉器及有关中国戏剧的图画,庭院摆着用古瓷花盆种养的艳丽的鲜花。家具多是紫檀、黄花梨等硬木雕刻制件,其中不少是从皇室人家卖出的物件。有人估计他在那个时期(1920—1932年)共举办过上百次这类茶会,接待过的宾客达六七千人次。
九一八事变后,梅先生于1932年被迫离京迁居上海避难。先在上海沧州饭店临时住了一年,因战争没有结束,就在法租界马斯南路121号(现为87号)租住了一座四层楼花园洋房。那是程潜先生的房产。次年(1934年)他的最小的儿子葆玖就生在这所房子里。在沪寓所,他编排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两剧,以激励人们抗敌救国。还曾在1935年赴苏联访问演出。
1938年,他为摆脱敌伪的骚扰,借第四次赴香港演出之机,逃出樊笼,演出后携葆琛和葆珍两个儿子蛰居香港,租住干德道8号一座公寓二楼的一套单元房。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敌寇逼迫他演出为之庆功。他蓄须明志,予以抵制。1942年夏,他将两个儿子送到内地读书,自己郁悒返回沪滨,与妻子及幼儿幼女共患难。
由于长期没有收入,1943年梅先生决定把北京无量大人胡同寓所卖掉,以维持生计。为此,梅夫人只身回到沦陷中的北平办理这件事。在亲友的关心协助下,梅夫人把家中的贵重物品也做了安排。梅先生精心收藏的紫檀、黄花梨木、乌木的大小四十余件家具,包括供奉的祖宗牌位和梨园行的祖师爷牌位等,都寄存在姨父徐兰沅先生宣外水光寺中街宅中。变卖房产的钱拿出一部分交梨园公会,接济苦难的同行和亲友;其余的,交给梅先生的老友、新华银行经理曹少璋先生负责管理,用来维持家庭开支。
1945年抗战胜利,梅先生当即剃去唇髭,重登舞台,受到人民深切的尊敬和爱戴。
今梅兰芳故居内院(摄影 张斯伟)
晚年旧居护国寺9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希望梅先生回北京定居工作,并承诺把无量大人胡同原住处给腾出,让他再住进去。梅先生感谢总理的美意,但考虑该房是自己早年售出的,不愿借政府之力重新搬回,便请国务院随便给他选一所小院落做宿舍即可。后来就选定了西城区护国寺甲1号(现在9号)一所普通的旧式住宅。原先这是一所没有南房的三合院,1951年拨给梅先生住时进行了修葺,加盖了五间南客厅、一间放戏剧服装的房间和一个男用人的厕所。1954年又在偏院里加盖了四间东厢房,一间是葆玖住,其余三间是为绍武结婚用的新房。
梅先生晚年在这所四合院里住了十年,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他还常在客厅和院落给子女和弟子说戏,排练身段;自己也时常在院内海棠树下练功。
1954年,为了存放梅先生收藏的大量文物和家中物品,梅家又在西旧帘子胡同买下了一处小院。先生自年轻起喜好收藏古剧本及珍本线装书、字画和碑帖,其中包括一些贵重的剧本孤本和梅巧玲在宫中受赏的殿本等。这些文物当年在变卖无量大人胡同宅院时,装入数十个箱子,箱子上贴有“梅家收藏”的字样,均暂存在梨园公会,烦请萧长华会长代为照管。由于萧老先生的威望及梅家数代人一向忠厚、正直和无私助人的家风受到同人敬重及厚爱,十多年来所存放的箱笼从未被人开启过,所存放之物一件也没丢失。1954年,为存放梨园公会送回的这数十箱文物及从上海住家搬回的一些物品,梅夫人便买下当时曹少璋经理租住的(恰逢房主要卖房)西旧帘子胡同29号的小四合院。梅夫人仍挽留曹老夫妇住在该院内颐养天年。这里顺便提一下,从1943年至1967年,曹经理一直为梅家管理账务,后因他年事已高,坚持交还,梅夫人才命我接下。
1956年梅兰芳与子女合影于护国寺街寓所
梅兰芳纪念馆建立经过
1961年梅先生逝世后,受到党中央毛主席和国务院周总理给予的特殊礼遇。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齐燕铭曾多次到梅家告知,中央决定有十项纪念梅先生的活动,其中包括国葬、修墓、建纪念馆、保留故居等。并通知子女不必从护国寺住所迁出,仍住在那里分别立户,按居住面积,直接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缴纳房租;梅先生原使用的房屋要保持原样,准备建“梅兰芳纪念馆”。我们完全根据指示照办,直到“文革”初期(1966年8月底)从那里被扫地出门时为止。
198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梅兰芳纪念馆”。当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亲自过问此事,在周扬等同志具体领导下,成立了纪念馆筹备组,由马彦祥同志主持,绍武和我协助。当时也曾考虑建在无量大人胡同故居,但因梅先生离开那里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住所面目全非,恢复较难。最后选定护国寺街寓所建立梅兰芳纪念馆。我当即请卓琳夫人转达,恳请邓小平同志题写匾额,邓公欣然命笔。1986年10月22日,梅兰芳诞生92周年之日,梅兰芳纪念馆正式开幕。邓公亲自题写的“梅兰芳纪念馆”匾额悬上了这所故居的门额。
梅兰芳纪念馆收藏着梅氏家族四代人珍藏的数万件文物资料。正院保存故居原貌,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陈设(有些已在“文革”期间丢失)均基本按照梅先生生前原样陈列。外院展览室,以图片和实物扼要介绍梅兰芳一生的艺术生活和社会活动。东厢房陈列着他使用过的部分戏装、道具、剧本手抄本和戏单。西厢房陈列着国外著名人士赠给他的字画、礼物和纪念品以及他本人的绘画作品。另一展览室用作专题展览。因展台面积所限,全部内容定期更换,如目前展出的是他那丰富多彩的手姿和访美演出的照片。
客厅的陈设朴素大方。墙上挂的是梅兰芳收藏的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著名戏曲画家沈蓉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真迹。室中隔扇前放一座大穿衣镜,镜框四周是螺钿镶嵌的“八仙过海”的图案。梅先生晚年还曾对着这面镜子练过功,力求形体神态进一步臻于完美。长沙发旁边的一只木几上放着他1919年首次访日演出时一位日本雕塑家为他塑造的半身铜制雕像。沙发前放着一个明代的长茶几,桌面是一幅罕见的、做工非常细致的竹刻山水画。这张茶几还有一件动人的逸事。1926年梅先生在无量大人胡同住宅内接待瑞典王储时,客人是位考古学家和文物鉴赏家,见此茶几上放着杯盏,叹息道:“这样珍贵的艺术品,上面直接放上茶盏,恐会遭到损伤,实应配上一面玻璃板保护它!”梅先生认为他言之有理,便定做了一块玻璃板罩在上面,这样既可观赏,又保护了文物。(写于2002年 作者屠珍系梅兰芳次子绍武之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第七、八届北京市政协委员)